












【牢记嘱托 见行见效】
假期“心”蓄能
相伴“心”成长
——天津市第五中学假期心理调适系列小课堂(四)
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良好的亲子沟通不仅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还能促进家庭和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面临着亲子沟通的障碍。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旨在帮助家长和学生更好地进行沟通,从而解决问题。






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倾听是亲子沟通的基础。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首先要做到耐心倾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在学校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家长可以问:“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不开心?”并在倾听过程中通过肢体语言和眼神接触表达对孩子的关注和理解。倾听不仅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还能增强亲子之间的信任。

赞美和肯定孩子的行为

赞美是对孩子正确言行的肯定,是孩子能够接受建议甚至批评的情感基础。即使孩子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家长也可以从中找到闪光点进行赞美。比如,孩子虽然考试成绩不理想,但他努力了,家长可以肯定他的努力:“妈妈看到你这段时间很用功,努力了就是好的。”这样的赞美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他更愿意与家长沟通。



控制情绪

家长保持平和的情绪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在沟通前,家长首先要觉察、调试、安顿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大发雷霆。平和的情绪有利于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表达真实的想法,描述真实的情况。比如,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家长可以先深呼吸,然后平静地说:“我们来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你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而不是一开始就指责和批评。
家长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需要明确观点,尽量用正导向的语言明确表达,如“我喜欢……”、“我希望……”等。比如,家长希望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可以这样说:“我希望你能每天按时完成作业,这样会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其他活动。”正向表达更利于孩子明辨是非,强化正确向上的性格。
面对面的沟通可能会因为情绪等原因变得困难,这时可以尝试书面沟通。一封信,一张鼓励卡,几条温馨提示,几句贴心的悄悄话,都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家长的想法和情感。书面沟通能够让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反复阅读,体会文字中的含义,从而达成更好的沟通效果。
在遇到问题时,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协商解决方案,而不是单方面做出决定。比如,孩子晚上不愿意按时睡觉,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你觉得几点睡觉比较合适?我们一起来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协商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还能增强孩子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在与孩子沟通时,家长要保持温和的态度,不要攻击、威胁或评价孩子。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不要说:“你怎么这么笨,考这么点分。”而是要温和地说:“这次考试没考好没关系,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原因,下次努力改进。”同时,家长还要表现出对孩子生活的兴趣,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连接。

学会示弱和道歉

在亲子沟通中,家长不必总是表现得高高在上,有时候适当示弱和道歉,反而能增进亲子关系。比如,家长在情绪激动时说了伤害孩子的话,可以诚恳地道歉:“妈妈刚才太冲动了,说了伤害你的话,对不起。”这样的态度不仅不会破坏家长的权威,反而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真诚和爱。


亲子沟通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家长只有掌握有效的沟通方法和策略,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通过倾听、赞美、控制情绪、正向表达、书面沟通、协商解决问题、保持温和、表现兴趣、学会示弱和道歉等方法,家长一定能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孩子共同面对和解决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撰稿:于妍
校稿:刘勇健
核稿:张镇
排版:于妍
审稿:郭文颖 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