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会议介绍

2025 年 3 月 17 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天津市 2025 年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在天津实验中学滨海学校成功召开。此次研讨会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改革。吸引全国各地教育界人士纷纷参加,大会热烈务实高效,8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全国一线校长、教师齐聚滨海共同探讨AI时代教育走向。


论坛特邀嘉宾

天津市第五中学校长王勇受邀参加了大会圆桌论坛,与来自天津大学、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实验学校、河北省沧州市第二中学及天津实验滨海学校的专家、校长共话"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学教育的利弊"。


王勇校长发言

天津市第五中学创建于1945年,是天津市首批市级重点中学和国家级示范高中,2018年被评为天津市特色高中校。2017年7月,学校由西沽校区整体搬入团结路新校区,新五中的迁建填补了红桥西部一流现代化完中学校的空白,更为红桥教育优质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21年成立了天津五中教育集团。学校先后荣获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共青团中央“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
王勇校长结合学校实践和个人的思考,在发言中提出面对当今世界AI技术快速发展,教育人要以不变应万变,变得是技术的更迭,不变的是人性的坚守,越是AI技术狂飙的时代,教育越需要回归“教师的主场”。他重点阐述了“四高+1显”的未来教师角色转变的个人观点。一是AI技术的高运用。AI技术要在教育中实现价值最大化,达到人机和谐共生,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师生关系的高情感。随着学生知识获取途径的多元化,教师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建立起高情感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信任和依赖,这样的教师才能引领学生发展。三是课堂范式的高互动。高互动的课堂是激活学生思维火花的必由之路。真正的互动不是AI数据的反馈,而是教师一个追问点燃的思辨风暴,是小组讨论时迸发的思维碰撞。要把课堂主权交给学生,形成师生机的课堂高互动,让学习变成动态生长的范式。四是生活场景的高贴近。建立高贴近实践的生活场景是破解知识惰性的关键密钥。只有学以致用,学生才真正能从解题转变到解决问题。1显是教育家精神在每个教师身上得以彰显。教育家精神是AI永远无法复制的教育DNA。真正的教育革命,不会只在芯片的运算速度,而一定要有心灵的温度。

此次论坛通过思想碰撞,为人工智能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王勇校长的发言引发广泛共鸣,与会者一致认为,唯有将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方能培育适应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撰稿:办公室
核稿:胡明
编辑:胡明
领导审核:郭文颖、王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