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正值全国气象科技活动周之际,天津五中高一化学、食品化学和生物社团的同学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走进天津市北辰区气象局,开展了一场以“探秘风云奥秘 感受科学力量”为主题的跨学科研学活动。从精密的气象仪器到前沿的预报技术,从科学实验到防灾科普,同学们在“观、学、做”中揭开气象科学的神秘面纱,感受科技与自然的奇妙对话。



科技感拉满——沉浸式参观气象硬核装备
下午14:30,研学活动在北辰气象局的自动观测站拉开序幕。这里如同“气象数据中枢”,温度、湿度、气压传感器与风向风速仪等设备有序运转,实时采集着大气的“脉搏”。“这些仪器就像‘气象小卫士’,能精准捕捉每一丝温度变化、每一缕风的方向。”工作人员的讲解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气象观测的精密——以温度传感器为例,它通过热敏电阻将温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经校准后生成精确数据,为天气预报提供最基础的支撑。

随后,同学们走进气象雷达控制室,仿佛踏入“未来气象站”。巨大的屏幕上,色彩斑斓的雷达图像实时跳动,清晰显示着降水云团的移动路径与强度变化。“这台三维扫描型测风激光雷达(型号:Wind3D 6000)能探测45米至6000米范围内的三维风场,风速精度达0.1米/秒,是监测暴雨、飑线等天气的‘千里眼’。”工作人员的介绍让同学们惊叹:原来“看云识天气”的背后,是如此先进的科技支撑!

在风洞实验室,一场“风力模拟实验”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通过调节风速,同学们亲眼见证了不同强度的风对建筑模型的影响——弱风下模型稳如泰山,强风时却摇晃不止。
干货满满——专家对话解锁气象冷知识
“为什么天气预报有时会‘报不准’?”“人工增雨的炮弹里装了什么?”在气象知识讲座与互动环节,同学们的问题像连珠炮般抛出。气象专家结合北辰区气候特点,从“数值预报模型的运算原理”讲到“人工增雨防雹的作业条件”,更以“暴雨预警如何发布”“花粉过敏气象预报”等贴近生活的案例,揭开气象服务的“民生密码”。

“原来人工增雨不是‘想下就下’,需要云层中存在足够的水汽,再通过高炮将碘化银等催化剂送入云体,促进雨滴形成。”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展示区,同学们围着1965式双管37高炮仔细观察,听专家讲解其将炮弹发射至2000-6000米云层的原理。

跨学科碰撞——化学实验解码大气奥秘
作为本次研学的亮点,“气象+化学”跨学科实践环节让同学们直呼“过瘾”。在气象观测场旁的临时实验室,同学们分组操作便携式试剂盒,检测模拟大气样本的pH值,探究酸雨的成因;在导师指导下,通过碘化银成冰实验模拟气溶胶形成过程,并结合实时气象数据(如风速、湿度)分析污染物扩散规律。

“当我们将碘化银粉末撒入模拟云室,肉眼可见微小冰晶快速生成——这就是人工增雨的微观原理!”参与实验的董同学兴奋地展示记录数据,“原来气象学不是‘看天吃饭’,更需要化学、物理等多学科知识的支撑!”



收获满满——科学种子在心中发芽
“这次研学让我明白,天气预报的背后是无数精密仪器的监测、海量数据的运算和气象工作者的严谨。”“我不仅学会了看百叶箱、读风速仪,更懂得了‘严谨’是科学探索的底色。”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这样的研学活动,进一步深入探索气象科学的奥秘。
——张家溪 马安琪 郭新宇 袁佳伟
“最让我震撼的是气象工作者的‘匠心’——从数据采集到预报发布,每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参与互动答疑的李同学表示,“未来我要更关注天气变化,也希望能像他们一样,用科学知识守护大家的安全。”这次研学让我意识到,气象科学是严谨而充满挑战的领域,也激发了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今后我会更关注天气现象,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结合,同时更加敬佩气象工作者默默奉献的精神。
——简宁组

此次研学让我开阔了眼界,也激发了我对气象科学的兴趣。未来,我希望能够了解更多气象知识,为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斯宇组
本次北辰气象局研学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在研学过程中收获颇丰。通过实地参观、专家讲解和互动体验,不仅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能力,还激发了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颛苌 杜禹萱 王一涵

此次研学让我们体会到气象科学的严谨性,认识到科技对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我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激发了对气象学的兴趣。
——石轩亦 闫宏轩 王韵越
夕阳西下,同学们带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相机里的雷达图像和心中萌发的科学种子,踏上返程。这场与“风云”的邂逅,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充电,更在年轻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探索科学、服务社会”的种子——或许,未来的气象专家,就从这里启航。




撰稿:张瑩
校稿:黄强 刘雨泽
核稿:刘惠
编辑:王亚飞
审核:郭文颖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