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初中地理教学面临多重挑战:其一,知识呈现方式单一化,过度依赖教材图片、地图册和视频素材,学生难以建立空间感知与在地理认知;其二,教学互动形式固化,师生对话局限于课堂问答,缺乏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体验;其三、个性化学习支持不足,分层指导效率较低。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理教学变革创造了新契机。智能体作为具备感知、推理与交互能力的AI代理,可以为学生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目前,我们可以通过扣子、豆包、智谱清言、文小言等搭建平台训练自己的智能体,服务于我们的日常教学。

1.智能体助教,情景互动
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我们经常涉及到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和当地人们衣食住行的学习,仅靠图片、视频等进行介绍,学生的体验感不够强烈,我们可以借助智能体助教在课堂上与学生实现跨越空间的对话,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使学生在有趣的互动中与教学知识点产生链接。
比如,在学习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时,学生可以直接与我们制作的角色智能体新疆农场主进行对话,在谈话中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认识西北地区灌溉农业的特色、丰富的物产、瓜果口感香甜的原因等。比如,在学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效应”后,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语音电话采访我们制作的角色智能体(一个在昆山生活,上海工作的白领)听听她的感受,从而认识到交通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互动中提升学生兴趣,在互动中促进知识生成。


2. 智能体助教,个性化辅导
智能体能够成为学生的“个性化地理导师”、教师的“智能助教”以及家长的“学习管家”,有效提升初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与趣味性。比如让学生搜索豆包智能体,对疑惑问题一对一进行专业解答,学生可以通过智能体为其进行试卷的批改并针对错误问题进行个性化讲解。


1.智能体制作注意事项
智能体创作比较简单,但是要让智能体对问题的解答更符合预期的效果,需要对智能体进行反复的喂养,需要多输入问题与对应答案,这样智能体才能更加人性化。训练量和使用量越大的智能体使用起来越满足预期,推荐使用扣子智能体,它能满足限制性条件比较强的提示词,对于初中地理日常教学,多条件限定可避免答案过深,实用性稍强一些,创建方法类似,只需输入“角色+让智能体实现的功能+预期效果”,填写完成后AI一键生成,对AI生成的配置信息进行修改。
比如设计的初中地理会考助手可以有这样的限制条件:
-只讨论与初中地理会考复习专题卷批改和解答相关的内容,拒绝回答与该主题无关的话题。
- 所输出的内容必须按照给定的格式进行组织,不能偏离框架要求。
- 解答题目时,知识点讲解、解题思路和拓展知识部分应清晰明确,逻辑连贯。
- 只会基于初中地理会考相关的知识进行解答,不涉及更高层次或其他领域的地理知识。


这个限制条件是扣子根据我给的提示词自动优化生成,并且效果实现非常成功,甚至比之前反复训练的智能体更能满足预期。智能体可以按照给定模板进行疑难问题解答,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修改模板,学生可以对自身疑难问题进一步追问,并且可以保证智能体的回答不会过深,更具有针对性。而且在添加知识题库后,只需在添加知识库时保证关键词与题号在同一分段,学生无需拍照或输入问题,直接提问题号便可得到解答。
2.数字人加智能体模式
实时动态数字人问答智能体可以帮助教师完善沉浸式教学情境,学生的体验感也更强,随着搭建平台的不断完善,以文小言智能体为例,创建方式与其他平台类似,在文小言智能体下一个界面设置头像的右下角有一个创建数字动态形象,如果选择单张图片生成必须保证单人正面照、五官清晰,照片不露齿,最后我们再根据需要细化智能体设定,发布即可,轻松实现课堂上视频对话智能体。


虽然目前智能体在实时性与交互性、模型泛化能力等方面仍需优化,但智能体让地理课堂拥有无限延展的可能。未来,随着大语言模型与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体或将进化为具备“地理学家思维”的智慧导师,带领学生在虚实交融的时空中探寻人地关系的终极答案。这要求教师既要拥抱技术革新,更要坚守教育本质,在人机协同的教育新范式中,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的新一代地理公民。




撰稿:甄书仙
校稿:黄 强 郭海洁
核稿:岳 莹
编辑:王亚楠
审核:郭文颖 王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