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AI浪潮奔涌的时代,语文教学如何既拥抱创新,又守住“以文化人,以言立心”的根脉?面对小升初这个关键的“思维陡坡”,我深感如同“推着一辆沉重的车”——既要呵护孩子们天马行空的童真想象,又要牵引他们稳稳攀上抽象思维构建的新高度。经过深入的实践探索,我坚信,人工智能并非冰冷的替代者,而是照亮这条攀登之路的温暖火把。今天,我想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痛点与破局:从“推重车”到“借东风”
传统课堂中,低阶重复的机械任务耗费心力,面对数十个孩子,个性化思维引导常感力不从心。小初过渡的核心挑战,在于学生认知模式亟需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跃迁。技术浪潮给了我启示:AI之于教育,如同蒸汽机延伸了手脚,它更是我们大脑的延伸。 它不应是炫技的工具,而应是破解教学痛点、释放师生潜能的关键“东风”。

我的探索核心:“三阶五环”赋能思维跃迁
在反复实践中,我提炼出“三阶五环”的AI赋能路径,核心在于让技术服务于深度学习和思维生长:
课前精准诊断: 借助AI(如DeepSeek)分析预习数据,精准捕捉学情,让课堂设计有的放矢。这让我从经验判断走向数据支撑,教学起点更清晰。
课中深度沉浸与思辨: 利用AI(如即梦、豆包)创设历史场景、辅助文本细读,让文字“活”起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与AI互动甚至思辨AI。例如,对比手绘与AI生成的“阿长”形象,辩论工具理性与文学形象的张力,在碰撞中深化批判性思考。
课后个性化拓展: AI支持分层、创意作业,让素养落地生根。关键在于设计能激发迁移应用的任务,而非简单堆砌技术。
贯穿始终的“五环”(诊断、情境、细读、升华、拓展),力求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的赋能闭环,让技术深度融入教学脉络。
AI与费曼学习法共舞,唤醒思维深度
我最大的收获,是发现AI与费曼学习法(以教促学)的完美融合,是驱动思维跃迁的密钥。当学生从知识的接收者,转变为向AI“传授”知识的“摆渡人”时,深度学习便悄然发生。
以《游山西村》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执掌三重视角:先以今人白描困境,再借AI转化文字为视觉意象,最终化身陆游解读顿悟心境。在“教AI作诗”、修正AI对“农家腊酒浑”等细节的解读过程中,学生们主动解构、重构知识,沉睡的诗意与文化基因被真正激活。 这种“输出倒逼输入”的认知闭环,让思维在挑战中完成质变。技术在此刻,成为了照亮思维幽径的火把。

冷思考与人文锚点:技术浪潮中的教育初心
探索路上,我始终警醒:
警惕“技术依赖”: AI是强大助手,但绝不能取代师生的独立思考与情感共鸣。课堂上那会心的眼神交流、对文字精微之处的共同咂摸,无可替代。
筑牢“人文防火墙”: 守护思维的独立性和文化传承的纯粹性至关重要。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是底线,作文分析等需谨慎脱敏。
坚守“赋能边界”: 我心中有一条黄金法则:AI可辅助知识获取,不可替代情感体验;可拓展认知边界,不可消解文本细读。 技术的光芒,终究是为了照亮“人”的成长。

这段AI教学探索之旅让我深刻领悟:人工智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它解放了我们的部分精力,让我们得以更专注于——洞察个体生命的独特思维轨迹,设计触动心灵的深度学习体验。
真正决定教育质量的,从来不是工具的新旧,而是教育者能否在人机协同的浪潮中,重新锚定“人”的坐标,守住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撰稿:徐柏君
校稿:黄 强 周广渝
核稿:岳 莹
编辑:王亚楠
审核:郭文颖 王 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