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芳华待灼 尽绽五中】



在天津五中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以“凝聚智慧、深耕课堂”为信念,以“创新赋能、启智育人”为追求,用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前沿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搭建起通向化学世界的阶梯,这就是五中高中化学组。
天津五中化学组,是红桥区名师工作室团队,更是一只学科素养过硬、教学能力突出、专业知识精湛、充满活力、富于爱心、用心教学、勇于拼搏的优秀团队,曾获天津市红桥区“五一劳动团队”称号。化学组老师们“凝聚团队智慧、共筑化学殿堂”,共同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积极探索适合新课程理念的“环境浸润—课程进阶—实践创新”三维课程模型,不断提高化学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探索、止于至善的学术研究氛围是化学组前进的动力。

五中高中化学学科被评为红桥区特色学科建设基地,这是化学组老师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激励着老师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我们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了将理想落入现实,我们研究了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向高校寻求经验。最终确定将“基于兴趣、因材施教、项目驱动、资源整合、贯通培养”作为核心理念,创设出“环境浸润—课程进阶—实践创新”三维高中化学课程模型,构建“理论—实践—价值”的立体网络。




01
建设化学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基地
我校化学学科经过自主申报、区级遴选推荐、市级评审专家组初评和复评,从全市二百多学科中脱颖而出,与天津一中、南开中学、静海一中一起入选天津市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领航化学学科基地。
天津五中化学团队,在新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始终逐浪潮头,一直致力于将高中化学核心素养落实在日常化学课程教学的开发与建设中,通过引领创新型优秀教师,创建化学三维课程。帮助师生站在未来的视角,引领当下的化学学习与研究,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学习力与创造力。


02
建设数字化特色学科基地
化学学科组一直致力于数字化特色学科基地建设,帮助教师和学生站在未来的视角,引领当下的化学研究与学习。化学组老师们利用强大的数字化资源,建立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使用的资源库,成为学生学校学习的有效补充,并开展数字化实验研究,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科学品质,我们还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了数字化课堂评价课题研究,利用大数据分析、评价化学课程,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03
构建化学认知模型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证据论证与模型认知”维度,要求学生能够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建立化学“思维模型”,并且能够用所建构的“模型”去解决相关问题,使学生不仅完成对知识的梳理,更重要的是能够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享受化学思维建模所带来的乐趣。



04
打造联动协同、区域统筹化学教育模式
团队构建了“双导师制+校外基地+社区服务”的实践网络。


双导师制是理论与应用的“双轮驱动”。 团队聘请高校教授担任学术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小课题;同时引入企业工程师作为产业导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这种“学术—产业”双轨指导,让学生既掌握了严谨的科研方法,又了解了技术落地的实际需求。

校外基地与社区服务,使学生们从“解题者”成长为“问题解决者”。 团队与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共建校外研学基地,学生走进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南开大学科普基地、天津大学先进内燃机动力全国重点实验室、圣威科技公司,聆听报告、参与实践,感受高等学院和科技型企业的创新之处!同学们走进北辰气象局《探秘风云奥秘、感受科学力量》;两次进入天津中医药大学、天士力新型中药研究基地研学,研学中同学们被我国传统中医药学感动和吸引,我们因势利导带领学生建立小课题研究,将化学知识和中草药分析相联结,承岐黄之志、探分子之微!

我们开展“科学教育进社区”活动,让学生成为传播化学知识的“小先生”,由学生自发的将化学创新理念逐级传播出去,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与真实问题解决能力。



05
精彩纷呈的校本课
化学团队还致力于精彩的校本课程开发。刘婧老师的《生活中的化学》、张莹老师的《化学创新实验》等校本课程,都带给学生丰富的化学知识和生动的化学体验。
苗雨老师的《高中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化学学科内容为素材和背景,选择与化学相关的活动主题,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化学学科进行整合设计与实施,合理调控,积极拓展化学领域资源,应用灵活的教学策略有效地进行教学指导。通过学科素养的融入,通过劳动教育的实施,不断将科技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成果融入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情境体验、探索求知、亲身感悟和创新创造,着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育学生的兴趣爱好、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意志品质。该课程已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被评为天津市第三届精品校本课程。

06
开展多样学科活动
为了拓展学生化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校化学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化学活动,如绘制化学思维导图、制作火箭推进器、开展化学学科建模、积极推进垃圾分类等等。


化学骨干教师
张瑩,天津五中化学学科组长,正高级教师,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教育硕士。
天津市未来教育家第三期学员,天津市第九届普教系统“优秀青年教师”,天津市教研教改积极分子,红桥区名教师、区特级教师、“十佳青年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
国家级人教社新课程培训专家组成员、天津市中小学“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和“千人计划”特聘教师和学员基地实践研修领衔指导教师、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实践导师;被聘为中国教育学会2022年度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展示与观摩的说播课评选活动(天津赛区)评委,天津市2022年“精品教研”评价专家,天津市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学科专家评委,2014年全国优质课评比遴选(天津赛区)评委,天津师范大学学生教学技能大赛评委;
参与天津市中小学2022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参与天津市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研制工作;
曾获天津市第五届“双优课”一等奖、天津市首届创新杯教学大赛一等奖、天津市第十一届“双成果”论文一等奖,天津市第二届信息技术整合课一等奖、全国首届化学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天津赛区一等奖;
承担参与国家级“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10项规划重点课题研究,多次在国家级、市级、区级教科研活动中做展示汇报,参与国家级人教社教辅材料编写,所教学生很多被名校录取。
田辉老师,从教30多年,培养出很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向重点大学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田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积累了很多独到的经验,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教育教学中给予学生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教学上严谨,对待学习、生活中有困难的同学更是利用自己休息时间和学生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王虹老师,高中教学22年,13届高三毕业班把关教师。教学以人为本,用心教学,深挖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学法引导。王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严爱有加,善于与学生交流,有效的实现了“教师、父母、朋友”的三种角色转化,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岳莹,天津市第五中学副校长、高中化学教师,天津市红桥区优秀共产党员,红桥区名教师,红桥区首批学科骨干教师;全国(华北片)中学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现场教学一等奖;全国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评比一等奖;中学化学实验和实验教学成果论文评比全国一等奖;天津市双优课一等奖;天津市教育教学双成果一等奖;参与多项国家级、市区级课题研究。
张镇,津市第五中学副校长,中共党员,天津市第五中学高中化学学科高级教师。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红桥区师德楷模;红桥区第三、第四届名班主任;局级优秀青年教师;红桥区教育系统第十九届优模报告团暨师德专场报告团成员;红桥区班主任宣讲团成员;红桥区班主任专业研究会理事;红桥区优秀班主任、天津市中小学优秀班主任;连续五年被评为红桥区优秀教师;天津市第四届“学生最敬佩的老师”十佳奖;“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天津教育报评选的天津教育十大风云人物;局级优秀共产党员,局级优秀教师团干部;任班主任期间,所带班级多次荣获市、区级优秀班集体称号。
黄强,五中教务主任,区级骨干教师;天津市第三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选活动中获中学组一等奖;红桥区第六届教育技术大赛优秀课评比一等奖;高中化学学科技能竞赛红桥区一等奖;红桥区第四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高中组一等奖;红桥区希望杯一等奖;撰写的教学设计获全国中学化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在国家级、市级、区级比赛中多次获奖。
张学玲老师,教育硕士学位;多次获得区基本功大赛一等奖;高中化学学科技能竞赛高中组区级二等奖:参与完成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程子课题《中学化学学科实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案例研究》;撰写的论文曾多次获得天津市基础教育“教育创新”论文评选的市级奖项,且多篇论文发表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等报刊;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提升,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化学知识,因材施教,用心引领学生成长。
刘宇莹老师,红桥区最美教师,优秀班主任;获红桥区第八届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红桥区第六届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优秀奖;获教育创新论文市、区级一、二等奖;参与多项国家级、市级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
孙哲老师,中共党员,局优秀党员,红桥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红桥区第二届“最美班主任”,市区级课题组成员,区级骨干教师,校级学科带头人。全国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二等奖,天津市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例评选一等奖,天津市 “双优课”二等奖,区“创优课” 一等奖,区“三杯一奖”新秀奖、希望杯二等奖,红桥区教育技术大赛二等奖;撰写论文曾多次获得国家、市、区级奖项。
刘婧,中学一级教师,中共党员,曾获区级优秀教师团干部,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青年教师学术论坛区级一等奖,区级学科竞赛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市、区奖项。




供稿:高中化学学科组
校稿:黄强 刘雨泽
核稿:刘惠
编辑:王亚飞
审核:郭文颖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