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六月,教研情浓。一场聚焦“数字化创新实验与化学拔尖人才培养”的联合教研活动在天津市第五中学与甘肃合水一中两地同步开展。来自合水一中的化学教师代表、天津五中化学团队、红桥区教研员及教育技术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围绕“新课标背景下化学实验教学创新”“中西部化学教育资源协同”等主题展开深度交流,为中西部化学教育帮扶注入新动能。

01
课堂展示 数字化实验打开教学新视野
活动伊始,天津五中刘婧老师带来一节精彩的《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展示课。课堂上,学生们使用简易量热器、温度传感器及数据采集器等数字化设备,实时采集反应温度数据并自动生成热效应曲线。与传统实验相比,改进后的装置将误差从6.9%降至0.5%,实验结果更接近理论值(ΔH=-57.3kJ/mol)。“过去用普通温度计测温度,总担心读数不准;现在传感器直接传数据,既精准又直观!”学生们直观感受到数字化实验的魅力。

课后,刘婧老师分享了实验改进的思路:“我们结合新课标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要求,引入温度传感器解决传统实验中温度读取滞后、保温效果差等问题,不仅提升了数据准确性,更让学生体会到技术工具如何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
02
经验共享三维课程模型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作为天津市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领航学科基地,天津五中化学组以“环境浸润—课程进阶—实践创新”三维课程模型为核心,系统分享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化学不仅是分子式的严谨,更是有温度的文化与责任。”天津五中化学学科组长张瑩通过“化学文化走廊”的视频,展示了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探索历程、屠呦呦团队提取青蒿素的科研故事墙,以及学生自制的分子模型、创意元素周期表展区。“这些空间设计让化学从课本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对学科的情感联结。”


针对中西部教育资源差异,张瑩老师重点介绍了“基础型—拓展型—提升型”分层课程群:基础型课程通过“问题链导学案”激活创新思维;拓展型课程以“水中花园”“碘钟实验”等趣味实验培养实践能力;提升型课程则依托STEM项目、大学先修课聚焦复杂问题解决。“我们与高校、企业共建校外基地,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03
技术赋能 AI评价为教学改进“精准画像”
活动中,广州市奥威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现场演示了AI循证教学评价系统。该系统通过智能识别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实验操作时长、问题链设计等20余项指标,生成可视化分析报告,为教师提供“哪些环节学生参与度高”“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等具体改进建议。



“过去评课靠经验,现在有数据支撑更客观!”天津五中王超主任展示了刘婧老师本节课的评价报告:“实验探究环节学生互动率达92%,但误差分析的问题开放度不足,这为我们后续优化问题设计提供了方向。”合水一中的化学教师们也在线上,利用移动终端同时在线评课。红桥区教师发展中心田晓梅主任指出:“AI评价不是替代教师,而是成为教学助手,推动中西部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型。”红桥区教师发展中心杜永刚书记更是对AI赋能课堂评价提出希望:“AI赋能课堂评价以数据为据精准诊断,是教学助手而非替代者,助力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型,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04
共话未来 从“单向帮扶”到“双向成长”

活动尾声,两地教师围绕“如何利用数字化资源缩小实验教学差距”“怎样结合地域特色开发化学实践项目”展开热烈讨论。此次联合教研,不仅是一次教学经验的传递,更是中西部教育理念的碰撞与融合。天津五中王勇校长对AI赋能课堂评价和中西部共同教研提出殷切希望:“AI赋能课堂评价能以数据为镜精准把脉教学,未来可深化应用让更多教师从经验走向研究;期待与中西部“手拉手”从资源共享迈向深度共研,通过课程联动、项目共创实现双向成长,为两地培养更多有创新力的化学人才。”活动最后红桥区教育局郝连婷副局长总结到:“教育帮扶不是输血,而是造血。通过课程共享、技术赋能、项目联动,我们正探索一条资源互补、共同成长的帮扶路径,让更多中西部学生享受到优质化学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厚植根基。”

扫码关注
撰稿:张瑩
校稿:黄强 刘雨泽
核稿:刘惠
编辑:王亚飞
审核:郭文颖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