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青岛的海风拂过海军潜艇学院的训练场,当《少年中国说》的吟诵声回荡在闭营仪式的上空,来自天津五中的6名学子——阿卜杜拉、马恩焕、马晓芸、库地热提江、乃斯拜、何睿作为天津市为数不多的中学生代表,圆满完成了第十届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的14天淬炼之旅。他们身着迷彩服、肩扛使命感,以国旗班骨干的硬核素养、多民族少年的同心之姿,在深蓝海疆书写了属于天津五中学子的青春答卷。




此次参训的天津五中团队,是该校民族团结教育成果的生动缩影。6名学子分别来自回族、汉族、维吾尔族等不同民族,却因共同的家国情怀与军营向往紧密相连——他们均是天津五中国旗班的核心骨干。在校园里,他们便是守护国旗的“排头兵”:每日清晨迎着朝阳校准旗杆角度,踢正步时磨破鞋底也不松懈,升旗敬礼时眼神始终追随着国旗攀升的轨迹。这份刻在日常里的严谨与忠诚,成为他们奔赴训练营、直面挑战的“底气”。


初入营区,海风与烈日便给了学子们“下马威”,但五中学子的韧劲,在细微处尽显锋芒。回族女孩马晓芸,为了更贴合军营作风、减少训练干扰,毅然剪去了留了多年的长发——剪刀落下时虽有不舍,但当看到镜中利落的短发与迷彩服愈发适配,她笑着说:“这是我向‘浪花白’看齐的第一步。”男生们则在烈日下的训练中展现出“不服输”的劲头:正午的阳光将训练场烤得滚烫,汗水顺着脸颊淌进衣领、浸透迷彩,却没人喊过一句“停”;海风裹挟着咸涩吹得眼睛生疼,他们依旧挺直腰板、紧盯前方,用“再坚持一秒”的信念,守住了队列的整齐与团队的荣誉。从最初的略显生涩,到后来的动作如一地完成各项指令,五中学子用行动证明:青春的蜕变,藏在每一次咬牙坚持里。
闭营式当天,作为团队中的优秀代表,马晓芸更在闭营仪式上代表所有参训学员,以“天山海河共同培养的孩子”视角,代表全体参训成员讲述成长与感悟。她分享了在训练营中“从看海是风景,到懂海是防线”的觉醒——“从前在校园里守护国旗,我懂的是‘热爱’;如今在舰船上眺望深蓝,我懂的是‘责任’。”她的发言里,既有五中学子的赤子之心,也有新时代青年对“强军有我”的坚定回应,赢得了全场阵阵掌声。



14天的训练营之旅,于天津五中学子而言,不仅是一次体能与意志的淬炼,更是一堂深刻的民族团结课、一堂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训练间隙,不同民族的学子总会互相帮扶,天山的草原与海河的晨光在交流中交融,让“民族团结”不再是口号,而是手心相握的温度。而十多天的军事训练让他们愈发明白,爱国不是抽象的情感,而是像海军官兵那样“向海而兴、守疆有责”,是无论身在何处、属于哪个民族,都愿以青春护家国的共同信念。


如今,天津五中学子已带着训练营的“淬火印记”回到校园。他们将把在军营里收获的坚韧、团结与担当,传递给更多同学:在国旗班的训练中带出更优秀的新成员,在班会课上分享海疆见闻,让“踏浪海疆、逐梦深蓝”的种子在更多五中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正如马晓芸同学所说:“无论未来我们走向哪里,天津五中教给我们的‘爱家国、重团结’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人生航向。”

撰稿:王健
核稿:张士举
排版:付淑华
审核:郭文颖、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