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项目式学习实践,落实 2024 版人教版新教材对跨学科实践的要求,近日天津五中组织部分初中学生、化学教师及物理教师,赴天津市北辰区气象局开展 “气体质量检测站” 主题研学活动。此次走出校园的实地探究,不仅让师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解锁气象与空气质量的科学奥秘,更为推动学校 “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 项目迈出关键一步。

抵达气象站后,研学活动在气象局专家的专业讲解中拉开帷幕。在气象观测区域,各类精密检测仪器整齐排列,从实时监测大气成分的颗粒物分析仪到捕捉云层变化的气象雷达,专家结合实物逐一讲解仪器的工作原理,尤其聚焦与空气质量密切相关的检测技术。



最让同学们兴奋的环节,当属亲身体验气象与空气质量检测操作。在百叶箱观测区,大家轮流凑近这个 “气象数据宝库”,对照教材知识点记录温度、湿度及空气质量相关数据。


在降水检测区,同学们亲手操作降水量测定仪器,通过 “滴水通断路” 实验直观感受降水对电路传导的影响,当看到水滴落下使电路接通、指示灯亮起的瞬间,现场响起阵阵惊叹。


在人工降雨科普环节,听完专家对人工降雨原理的讲解后,大家围在降雨高炮实物模型前近距离观察炮管结构,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登上降雨高炮实物模型模拟发射操作,兴奋地与同伴分享:“原来人工降雨要靠这些‘大家伙’!”


研学的最后一站是气象站 “数智中心”,这里的互动体验让同学们感受到科学的趣味性。专家以 “天气与睡眠” 为主题,结合数据图表讲解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因素如何影响人体睡眠质量,随后设计的 “天气因素侦破” 游戏更是将氛围推向高潮。同学们专注投入的神情、踊跃发言的热情,充分展现出跨学科学习的魅力。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让同学们的眼界得到极大开阔,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科学探究的种子。在后续撰写的研学报告中,有同学写道:“以前在课本上学习‘空气污染物’‘气象要素’,总觉得离自己很远,直到亲手触摸百叶箱、亲自操作检测仪器,才真正明白这些知识如何守护我们的呼吸健康。特别是看到气象专家用数据为人们的睡眠保驾护航,我更加觉得科学研究特别有意义!” 还有同学表示,此次体验让自己对 “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 的搭建充满期待,“希望能把在气象站学到的知识用起来,亲手做出属于我们的检测设备”。

此次研学活动既是项目式学习的一次成功实践,也为 “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 项目的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参与活动的教师表示,通过实地研学,师生们对空气质量检测的技术原理、数据应用有了更直观的认知,这为后续教材知识的深化、检测站模型的设计与搭建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学校将继续依托跨学科实践活动,推动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动手探究中提升科学素养,在项目实践中感受科学的价值与魅力。



撰稿:苗雨
校稿:黄强
核稿:岳莹
编辑:王亚楠
审核:郭文颖 王勇
